王培忠, 朱云 第三期 2019年8月06日 点击数:69
北美华人健康
王培忠,朱云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以蜱(tick)为媒介的莱姆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细菌感染性疾病。 因为这种病于1975年10月首次在康乃狄克州 (Connecticut)的莱姆(Lyme)镇发现。 所以科研人员将这种病命名为莱姆病。
在以成人食指为参照物情况下,展示不同阶段致病蜱的大小。
传播机制
致病性莱姆螺旋体菌,广泛存在于许多野生动物中(宿主)。 蜱在叮咬这些野生动物后在叮咬人时,就会把莱姆螺旋体菌传播给人,从而导致人发病。 (如图所示)。因此,蜱本身同时是病源菌的载体及传播媒介。
莱姆病在加拿大的流行情况
加拿大境的第一例莱姆病是1977年在安大略省 (1977年,安大略省)。 如图所示,近年来莱姆病在加拿大的发病人数及发病率呈现迅速增加趋势。2014年报告病例为500例,预计2020年将超过一万人感染,发病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加。 而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及北移动,从最初的安大略省已扩展到其 它各省。
目前一致认为加拿大莱姆病发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蜱数量的迅速增加。而蜱数量增加又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逐渐变暖的气候为蜱的生存及繁殖可供了合适条件。另外致病螺旋体的宿主(如鹿,白脚鼠,鸟等)数量增多及活动范围扩大,也是蜱的增加的主要原因。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传播莱姆病的蜱在以每年几十公里的速度向北推进, 估计到2020年80%的加拿大人群都有接触到传播莱姆病蜱可能。
临床表现
莱姆病是影响神经系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潜伏期为3-30天。莱姆病初期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 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
一期莱姆病仅用4-6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 关于是否存在“慢性莱姆病”,目前尚有争议,而这种争议本身又直接影响治疗方案。
总之,尽管研究人员对莱姆病的传播机制及预防已经比较清楚,但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了解。
莱姆病的个人防护
建议大家在夏秋避免在野外草地上坐卧及晒衣服。徒步时,尽量避免在较高的野草上行走,最好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可以裤腿放在袜子里面),防止硬蜱 进入人体内叮咬。必要时也可考虑在衣服上喷一些除虫剂。家庭宠物户外活动后也应认真捡查。尽量穿浅色衣服。因为深色衣服不仅可能更容易引起蜱的注意,而且不易发现附着在衣服上的蜱。衣服袖口、长手套的开口应封闭。在野外活动后若发现有可疑红疹,应尽快去看医生。因为许多医生没有诊断莱姆病的经验,注意提醒医生以免误诊。
莱姆病疫苗
疫苗可以对莱姆病提供保护作用,但目前只建议给15岁以上高危险人群(如流行地区野外作业等)。
补充
根据中国一名职业病专家提供的更多专业知识。莱姆病于1985年在中国黑龙江首次发现; 2013年12月在中国新调整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将其纳入职业性传染病。尽管莱姆病可发生在任何与病源携带蜱接触的人群, 把其划分为职业病是基于长期在林区工作的人员接触蜱的机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的考虑。
做到对莱姆病准确的监测非常困难,目前中国还没有可靠的全国范围内发病及发病趋势的报道。1997年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篇血清流行病学报道显示,中国东北林区的莱姆病抗体血清阳性率约为5%。团队阵容
团队阵容
作者
朱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暴露与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王培忠,现任加拿大纽芬兰大学医学院终身正教,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流行病学,关节炎及残疾,生存质量,亚洲移民健康,流行病及统计模型,生命里程类型学等。 在过去几十年以各种方式从事过近百项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责任编辑
朱云
网页排版与美化
杨令: McMaster 大学软件工程师
健康咨询一期不落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