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9 月 20 日

CNIW 北美华人健康

CNIW 北美华人健康

未分類

1 min read

从线上挑战到全国性峰会 从校园到真实行业体验 参加过HOSA的同学都对它赞不绝口 如果你也对生物健康医疗领域感兴趣 想要在申请时向名校招生官展示你的专业度 HOSA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 你一定不能错过! HOSA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HOSA-Future Health Professionals) 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生物与健康领域学生活动平台。 HOSA成立至今已有45年历史,其挑战活动及学生组织获得美国教育部及全球上百家顶尖健康医疗企业机构认证,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5600个会员学校,每年吸引超过25万名学生参加,累计影响超过280万名学生。 HOSA作为链接校园与行业、致力于培养行业未来专业人才的学生活动平台,通过高含金量学术挑战、公益影响力挑战、全球性学生社团等多样活动形式,全方位锻炼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及综合领导力,激发学生对生命健康领域的兴趣,培养立足世界、放眼未来的行业领袖。 每年,学生通过各国内挑战的层层选拔,最终每个挑战项目仅前三名可晋级全球站峰会,晋级率约为5%。 含金量如何? ★ 高含金量学术挑战 助力名校申请 ~ 美国教育部及职业教育发展协会官方认证; ~...

1 min read

OMNI TV 主持人李维:  “6月16日上个星期五, 加拿大人口已经达到4千万, 目前2.7%的人口增长率,是自1957年婴儿潮中期以来最高的,但其中大部分的人口增长来自移民。对加拿大人来说, 这么快的人口增长, 有什么好处? 又有哪些挑战? 另外, 新冠肺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会不会再来一波呢? 我们就邀请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院, 也是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王培忠, 和大家一起关注。” ,时长07:28. 此外,本次访谈还涉及,加拿大人口问题及亚洲移民口腔保健问题。

2 min read

据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nadian Academy of Health Sciences,CAHS)消息,当地时间2022年9月8日,多伦多大学Dalla Lana公共卫生学院魏晓林教授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是当选专家学者中为数不多的华人学者之一。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是加拿大学院理事会的三个国家级学院之一,汇集了加拿大一流的健康和生物医学专家和学者。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CAHS)是授予加拿大学者的最高荣誉之一,是对当选学者在健康科学领域的创造力、领导力和杰出贡献的认可,也是当选者在该领域作为全球科研引领者,不断开拓创新、成就卓越的有力证明。 魏晓林教授 魏晓林教授是多伦多大学Dalla Lana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卫生政策终身讲习教授,国际抗肺结核和肺病联盟执行董事,英国公共卫生科学院成员。魏教授于2018年当选国际肺病联盟副主席、2012-18年任联盟秘书长,并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利兹大学等多个高校担任兼职教授。 魏晓林教授带领其全球团队长期关注并研究中低收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在过去的20年中,利用实施性研究理论,成功设计了对结核病、抗生素滥用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干预措施,在中国、柬埔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乌干达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实施性研究,影响了国内和国际的公共卫生政策。魏晓林教授发表了140多篇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图书馆医学》和《世界卫生组织简报》等高影响力期刊。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多项国际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基金超过1200万加元(6000万人民币)。 魏教授研究项目及团队介绍:https://gisl.dlsph.utoronto.ca/ 北美华人健康再次祝贺魏晓林教授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成为华人科研工作者的先锋!祝愿其在全球公共健康政策领域再结硕果,为推进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再添佳绩! Prof. Xiaolin Wei is successfully...

1 min read

近日,由北美华人健康协会主办,旨在激发青少年科研潜质与兴趣、提升科研素养能力、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意识的暑期研学营成功结营。研学营学员、导师及知名大学教授、家长、合作支持社团代表、加拿大生命成长教育协会小记者和教育界代表齐聚多伦多大学,见证学员研学成果,分享科研经历与建议,激发青少年内在驱动力,探究科研创新力、为成长赋能! 经过精心筹备和组织,北美华人健康协会集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术力量,由知名大学教授、讲师、一线医疗行业科研人员及专业人士联手合作发起了2022青少年学术新星暑期研学营。 经过推荐遴选五位优秀学员最终入营,通过国际权威性格及能力测试评估,研学营通过线下集中授课、线上读书会、学术规划指导、研学大咖公益讲座(如何申请医学院、药学院;医学实践及研究领导力等)、科研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定制化学习参与方式,在这个暑假为学员及广大对公共卫生、医疗感兴趣的青少年带来一场开拓视野的学习科研盛宴。 研学公益讲座 2022.07-08 学员们精心准备学术报告,将自己的所学以及科研成果展示,获得专家教授好评与鼓励。 对于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的小学员而言,从理论、科研基础、数据分析到学术报告撰写和汇报,这一系列过程中收获满满。整个暑假的学习和锻炼,让他们认识不一样的自己,也将迎来更广阔的的未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导师辅导引领下,学员中两位优秀高中生Fiona Bian和Stephanie Sheng的科研论文摘要在美国及加拿大顶级学术会议上得到收录,并将在大会汇报。 ,时长11:29多伦多及纽芬兰纪念大学教授、知名流行病学专家、北美华人健康协会主席也是本次研学营的联合发起人,听完每位学生的报告后感到“欣慰、兴奋”,更为研学营学员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并希望未来研学营可以进一步帮助更多有志于科研创新的青少年尽早开启学术之旅。 参加本次研学营年龄最小的学员Diana只有九年级,克服了很多挑战在导师及助教帮助下,不仅圆满完成研学营所有要求,更加坚定了她希望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的决心。,时长00:45结业汇报典礼还特别邀请了、国际知名的临床医学基础试验研究方面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系、生理学系和病理生理学系教授、班庭贝斯特糖尿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金天如教授以及细胞生物学博士,加拿大核医学研究室研究员,渥太华大学兼职教授王毅博士分享各自的科研心路历程以及要想在医学科研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特定的技能和素质,如何从小培养。 现场青少年及家长积极提问,在分享与问答之间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们对医学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抱负。两位教授鼓励青少年从兴趣出发,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求真、不断奋进! 家长代表也是本次研学营支持单位之一博思教育负责人盛子阳先生感谢研学营对孩子们科研素养和兴趣的培养,导师们倾心付出心力、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成长锻炼机会和平台,他非常欣慰看到孩子的长足进步和成长,并将继续支持协会的教育、公益事业。 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曾诚先生也特别到会支持。作为协会长期合作支持单位,疫情期间两个机构联手为华人社区做了多场科学抗疫的公益活动及讲座;特别在华裔青少年培养方面积极合作,搭建优质平台给青少年拓展视野和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 此外,北美华人健康青年理事会也正式成立。由Francis Wang、Tiffany Dong、Kelly Liu、沈迪等加国名校青年学生联合发起,未来将组织一系列适合青少年参与的研学活动:peer mentorship、research...

1 min read

2018年10月17日,加拿大宣布全国大麻合法化。《大麻法案》旨在“更好地保护加拿大人的健康与安全,让青少年远离大麻,使犯罪分子和有组织犯罪活动不会因此而获利”。近四年过去了,大麻合法化的目的达到了吗? 目标1:更好地保护加拿大人的健康与安全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大麻总体使用率先上升后下降,从2018年的22%增加到2020年的27%,2021年下降到25%并保持稳定。各年龄段人群中,增幅最大的为20-24 岁(2018年为44%,2021年为49%),最小的为16-19 岁(2018年为36%,2021年为37%)。下图展示了各个年龄段大麻使用率的变化情况。 图 1. 2018年至2021年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列的大麻使用情况 考虑到2019年来大麻产品的广泛化(如大麻食品和饮料),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压力、无聊和孤独感会增加大麻消费,增长的3%应该说还在预期之内。如果再考虑到2018年前,大麻使用者可能由于违反法律及耻感等原因瞒报,从而导致整体使用率被低估,增长的差距还可能进一步缩小。 在大麻放开之前,反对者的担忧之一在于使用大麻者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增加。而从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来看,这项担忧似乎并没有变成现实。2018年,27%的大麻使用者表示他们曾在使用过大麻后驾车,而2021年这个数据变成了16%。UBC 研究员 Russ Callaghan从安大略省和阿尔伯塔省的急诊科收集到的数据也表明,大麻合法化并没有使得交通事故导致的就诊增多。 不过,2019年因使用大麻后驾车而遭逮捕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大麻法案》规定,“在大麻或任何其他药物的影响下驾车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考虑到大麻合法化后,一部分执法资源和注意力转移到了大麻驾驶的相关问题上,逮捕人数的增加可能反映出的是执法力度的加强,而非驾驶模式的变化。 与此同时,民众对于大麻驾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认识到使用大麻会导致危险驾驶的人,从2018年的61% 增加到2021年的78%;而愿意乘坐大麻使用者驾驶的车辆的人,从2018年的13%下降到了7%。 图2. 2018年至2021年每年使用大麻后驾车的情况 目标2:让青少年远离大麻 大麻合法化后,首次使用大麻的平均年龄从2018年的18.9岁增加到2021年的20.4岁。但青少年使用仍然是加拿大大麻使用的一大难题。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数据,青少年使用大麻的情况似乎没有明显增加。但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16-24岁年龄组人群使用大麻比例远高于25岁以上人群。 与青年有关的大麻合法化监管领域是在多个政府层面制定的。在联邦和省制定最低使用年龄;市政当局负责监管零售许可证并制定保护措施;各级政府的任务是确保公众了解有关销售和使用的法律和章程,并向包括青年在内的人群提供有关潜在健康风险和安全使用大麻的教育。加拿大在联邦的政策中针对大麻在未成年人中的营销、品牌推广和促销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得到了省市法规的支持。如果实施和执行得当,目前的政策应该具有保护作用。...

1 min read

一:全球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表明,27个非猴痘流行国家,5月13日至6月2日共有780起经实验室确认的病例(表一)。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被“低估”的数字,而且未来还会不断增加。WHO维持猴痘对全球公卫构成“中度风险”评估。WHO认为,其他国家也将发现病例,病毒将会进一步散播的可能性很高。”  美国CDC今天更新的数据,全球相应病例为1088,遍及29个国家。目前疫情还在发展变化中,未来还会不断增加。 下表,美国CDC6月7日更新全球猴痘病例数(不包括之前存在猴痘流行的非洲国家) 表 1. 2022 年 5 月 13 日至 6 月 2 日, 全球国家猴痘发病分布(不包括此前的非洲猴痘流行地区) 由上表可见,报告病例最多的10个国家是:英国(207)、西班牙(156)、葡萄牙(138)、加拿大(58)、德国(57)、法国(33)、荷兰(31)、意大利(20)、美国(19)、比利时(12)。 二:加拿大最新情况 截止到今天(2022-06-7),加拿大共有确诊78名猴患者,其中魁北克占绝大多数(91%),其次是安省(6%)。详细分布见下图...

1 min read

根据安大略省卫生官员今天的报告,在过去一周内住院人数增加了惊人的38%。安省COVID-19科学研究小组提供的废水数据证实,该省的感染人数明显有所增加,在省内几乎每个地区废水中的疾病浓度都开始显著上升。疫情走势将会如何?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此前英国发现的一种被称为XE的重组毒株已报告并确认了超过600个基因序列。XE并不是首个被发现的重组毒株。事实上,新冠疫情期间,重组毒株的出现并不罕见,但绝大多数重组毒株因在传播上并不具有优势而逐渐自然消亡。然而XE毒株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它会让整个世界重新回到“零免疫”的情况么?还有近期在北美爆发的禽流感,是否会感染人类?知名流行病学专家,多伦多大学及纽芬兰纪念大学王培忠教授,从专业角度为大家做深度解析。 ——以下为音频文字—— 1. 新冠又现新变种XE,对它有何最新的发现和了解? 王教授: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在不断突变,总会有新的病毒株出来。现在来讲,Omicron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它的传染力比较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的病毒变种能把它取代,这是一个产生新病毒株的途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宿主(host)。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两种病毒,在机体内两种病毒可以出现交互反应,就是病毒重组。它是两种不同病毒产生遗传物质的交换。对于新冠病毒来讲,这个以前就发生过,其他病毒发生了更多,但是很多病毒发生以后可能观测不到就消失了,除非出现了某些性状上明显改变的特征:比如传染力、致病力、免疫突破等,这些明显的变化,对我们疾病的流行有影响的时候,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最近的这几个都是在英国那边爆出来了,大家想为什么老发生在英国呢?实际上出现在英国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英国测病毒的基因序列是世界第一,比美国做得还要好。在一月份就开始收集了一百万人的标本,再通过这个一百万人标本在不断检测有没有新的变化。所以从这些检测力度大的地方报道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没有,也并不意味真正的就从英国出来,只是英国首先检测到的。至于它的分类,因为要跟自然突变区分开来,我们就先把第一个字母加入X,就意味着重组的意思,然后根据序列从ABCDEF这样排。大家可以现在看到E,前面已经有ABC这三个,而且E后面还有F。前面这几个没有出现很明显需要关注的地方,只有E作为值得关注的变体(Variant of concern)。现在来讲,因为从1月19号首次在英国出现,现在六万人大数据当中,测出来大概得不到1%的比例,上升速度看起来是比较快的。根据这个推算,大致每周增长指数是增加10%,可以大致理解为其传染指数。如果这个数值准的话,就不难想象有可能将来作为一个主导病毒变种取代于现在的奥密克戎,这是有这种可能性的。现在,这种病毒变种是两个组合,一个是奥密克戎BA.1跟BA.2的一个组合,另外还出现了在S蛋白上的3个新突变,所以大家非常关注。 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除了传染力以外,还有其致病力是否更高了。另外,就是突破性感(意味着我们以前感染过还会出现感染,打完疫苗以后还会发生感染)。我们知道Omicron的致病力比以前的Delta病毒要高。从目前的数据来看,XE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有的研究还显示稍微弱了一点,但没有很大的区别。另外,突破性感染方面,数据还很有限,但是初步的数据也显示没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因此不要特别担心。这也说明,我们过去打的疫苗绝大多数还是有效的。另外,感染之后出现的症状跟Omicron差的不是特别多,所以现在只是值得关注,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2.新冠病毒可能会“重置”,让整个世界重新回到“零免疫”的情况么? 王教授:这个可能性是绝对有的,因为我们过去三年当中学了很多东西,但总有一些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病毒本身在复制当中会出现错误或新的变种出来。但是如果新的变种,它病菌变化明显大、致病力明显强,或者跟以前的交叉免疫非常小的情况之下,会引起大的改变,那样我们打疫苗的作用就不是特别大了。另外,我们知道了病毒可以重组。 另外还有一个担心,大家知道现在不光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也同样可以感染动物。动物也是一个宿主,所以我们接触当中,从动物来源也可能产生新的。我们现在怀疑这Omicron可能就是动物源,因为去年中国团队就做了Omicron追踪的起源,他们认为可能从老鼠那里来的,因为它很多成分和老鼠的新冠病毒更接近一些。有可能是人传给动物,之后再发生突变以后再反传给人,所以将来风险还是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公共卫生检测系统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打疫苗避免感染可以避免发生突变的机率。保持社交距离等公共措施还是非常重要的。近期来讲,出现大的波动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不排除将来还会有新的变种。或者交叉免疫比较小,或者致病起力强,引起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所以还应密切关注。因此,将来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新冠的世界大流行还远远没有过去 3. 第四针疫苗是否有必要接种? 王教授:从现在来讲,第四针的配方跟前面没有太大区别,包括辉瑞、摩德纳,在研发对Omicron有针对性的疫苗,这是一种研究方向。另外,也在研究universal vaccine,就是对所有的变种都有保护力。但目前,连针对Omicron的疫苗还没有出来,进展的不是特别顺利。最初说是三月中下旬或者四月初推出,但现还没有出来,可能还要延迟一些。 至于是不是打第四针疫苗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目前加拿大打完第三剂疫苗是占50%左右,还有一半的人没打。从第二剂到第三剂的保护率也提高了一大块儿。你要看包括英国、香港的数据,打完加强针跟不打的人区别很大,所以现在疫情反弹,它的上升幅度比今年初的时候Omicron还是会低很多,所以如果这个时间打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身体不好的人、年长的人,一定把第三剂完成。  在此基础上,有没有必要打第四针呢?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政府只会推出一个大框架,比如说美国建议五十岁以上,以色列可能放得更宽。加拿大国家疫苗接种委员会的顾问小组,建议八十岁以上的、或有慢性病的需要接种,安省是六十岁以上,BC省是七十岁,各省都有区别。所以我们把它简化一下:年龄大的人、身体不好的人、完成第三剂的人,第三针接种到现在,我们建议最好超过半年可以打。但是不要打得过于勤,第一没有必要。另外,反应反而倒不是特别好,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打第四针。还有对于年轻人,如果年龄比较轻,但是你的职业暴露风险比较高,你又担心传给别人,也打完第三剂了,现在打第四针我觉得也是可以考虑的。还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说免疫缺陷等等,也需要考虑。...

1 min read

最近疫情好像又有所反弹,安省阳性率和住院人数都有所增加。魁北克省也已经有卫生专家表示,第六波新冠又要来了。而且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和全球其他的一些地方好像都有一个反弹之势。究竟我在全球疫情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加拿大近期的走势又会是如何呢?都市脉搏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纽芬兰纪念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王培忠教授做客节目,为我们深度解析。 ——以下为音频文字—— 1. 什么原因导致最近的全球疫情反弹?加拿大情况如何? 王培忠教授:这次的原因是比较清楚和相对简单。先说这个反弹的都是在预料之中的,这次主要原因就是Omicron的变种BA.2传染力要比BA.1强30%到50%。它的传染指数是大概3~5左右,基于这个情况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弹。但是如果从国际的发病总数看,现在的情况比Delta的那一波要小了很多。实际上按各国的情况来讲并不一样。欧洲的反弹因为很多国家是彻底开放,什么限制都没有。加拿大跟美国,也是基本是在预料之中,我们没有完全的开放,但是即将完全放开。另外,反弹比较大的一些亚洲国家或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韩等等反弹比较大,但是现在开始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国的情况,其实中国不是反弹,中国真正的流行还没有开始,估计可能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疫情。 至于魁北克第六波的说法,首先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在预料之中的反弹,并不成为第六波,无论是重症还是死亡人数来讲,比最高的时候都要低了一大块儿,将来有可能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应该很厉害。不管是安省还是魁北克省,我们看着目前是增加的趋势。从科研的数据也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做下污水检测,人类或者动物的排泄物会通过污水系统排放,我们通过污水系统检测就可以看到动态变化。而且它有一定的预告作用,在人群表现出来明显的增加。这种检测已经指出了目前的这种迹象,确实升高了,但是升高的幅度不是很大。 2. 安省省长道格·福特说,他相信医疗保健系统能够承受COVID-19病毒传播的上升。因为该省将继续推进取消所有剩余限制的计划,这可能是另一小波COVID-19病例上升的开始。福特坚持他的政府目前没有计划重新实施公共卫生措施。您如何评价安省公共政策?我们真的不需要再封锁了么? 王培忠教授:我们希望不会再封锁了,这也是希望,但是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我个人觉得现在走的方案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病例数跟过去没有办法比了,我们现在报的数值远远低于实际的值,因为我们没有之前的检测,因此看有多少感染、多少阳性率意义不大,因为它不能真实反映这个疾病的真正影响。安省的现在住院人数,不到800,大家想一想,最高的时候这个数值将近四千左右。安省ICU现在是165人,最高的时候接近一千,所以比当时也少了很多。尽管最近有所增加,但是不至于像BA.1出现的时候这么严重。所以从宏观上来讲,我并不是很担心。 因为我们还不清楚今年冬天发生什么,是不是再有新的变种出来。如果我们现在这个夏天季节放得开一点,大家打疫苗也比较多,而且出门机会比较多。有一部分人会感染,但一般绝大多数都将是轻症或者没有症状。这会进一步带动群体的免疫力。如果现在控制得过严,是对经济、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大,实际它的收益并不是很高,因为重症数很少。对将来的进一步控制没有太大帮助。我们知道现在辉瑞的治疗药物已经上市,你要是出现了症状可以吃药,在前五天内当然吃得越早效果越好。对于年轻人一般来讲轻症没有必要吃,但是你要是年龄大了或者有其他慢性疾病,吃药还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些因素组合起来,现在开放的措施是对的,我个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 3.新冠检验为何结果不一致?新冠后遗症有哪些?那些我们必须注意的地方? 王培忠教授:实际上我们有三种办法来检测病毒。第一种办法是核酸检测,通过鼻拭子咽拭子检测,查病毒的遗传物质,如果这个遗传物质有的话就能检测出来。它的优点就是能够发现得比较早,灵敏度高。另外一个是蛋白检测,是检验由遗传物质制作出来的蛋白。从新冠病毒来讲,它有四种蛋白:有膜蛋白、壳蛋白、核心蛋白和刺突多蛋白质。这几个蛋白组合起来,我们现在常用的家庭检测盒实际上就是检测病毒有没有抗原,这个检测相对来讲比较方便,自己在家里就能操作。但是它缺点是灵敏度低,所以说到了病毒有一定量的情况之下才能检测出来,病毒量低的情况下它检测不来。第三种检测的方法,是我们检测病毒侵入体内以后,病毒进来之后我们会产生抗体,通过检测抗体就知道你是不是感染了病毒。 所以通过这三种途径来检测,就有几个因素影响结果。首先你用什么方法,另外你采样是不是采得好,还有时间点的问题。比如你今天暴露给病毒,你不可能几个小时以后就能查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定的标准,什么叫阳性,什么叫阴性?特别是对这个核酸检测,大家看到那个CT值,CT值就是因为病毒含量非常低,需要通过一个技术,把它增量一倍一倍的往上增,这个CT值越高证明你的病毒含量越少。中国原先定的标准是四十,现在把它降到三十五,不同国家定的标准不一样,这个国家检测出阴性,那个国家有可能检测是阳性。有关后遗症的问题,2020年秋天我们就开始注意。传染病的一般有两个最明确的结局,一个就是百分之百的康复,一个就是因为传染病导致死亡。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康复,传染病致死的比较少,但是一般都没有什么后遗症。传染病的短期恢复以后,他的好多症状还持续。但是我们看病毒就查不出来了,所以大家就叫它做长期新冠,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在感染人群中发病是比较高的,甚至达到30%-40%。一般来讲都是有症状的人出现,在个别情况之下,感染了没有症状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比例比较低。多数人都能在三到四个月内恢复,少数人可能持续得更长。最典型的症状就长期疲劳、浑身痛。另外,记忆模模糊糊,肌肉疼等等,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北美华人健康公众号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目前这种病的诊断也是比较麻烦,但没有很明确的诊断标准。就是说呢如果你成天你得有有有感染,那感染了,新冠了出现了这些症状,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把它定位定为新冠综合征。因为综合症的含义在医学当中就是解释不清的一些症状,我们把它定为综合征。 从治疗来讲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对症治疗。从它影响的范围来讲,是影响范围很广的,有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肌肉系统都有。至于致病机理,现在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依然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其实这个信息跟大家也直接相关,大家往往经常过度担心疫苗的副作用,但是把感染病毒本身出现的问题忽略了。你要是感染了,不光急性期间有可能变成重症,如果你保护不好的话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话,即使过了急性期,还有可能Long COVID。我们问问身边的人,可能大家已经观察到了,这类现象并不少见。